• 财讯网
  • 主页 > 基金 > 正文

    发展数字经济要靠“软”建设

    2020-09-23 10:15:11  |  来源:  |  编辑:  |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以下统称《方案》)。在《方案》中,“数字”成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

    例如,安徽的自贸区方案中提到,大力推动数字商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支持设立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湖南的自贸区方案中强调,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探索兼顾安全和效率的数字产品贸易监管模式。而北京、浙江的自贸区方案中更是分别明确提及,要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四个自贸区方案均围绕“数字”做规划,并不出人意料。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涉及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字技术创新对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影响,那么,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了“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性。线上办公、线上服务、线上娱乐、线上金融,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方案》内容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跨阶段、跨领域的变革。一是数字经济重点发力的领域将从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为主逐步转向面向生产者的产品;二是工业互联网等依托数字技术的制造业将得到重点发展。《方案》中提到的“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球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基地”“支持布局IPv6、卫星互联网、6G试验床等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拓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都印证了上述趋势性变化。

    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的制度环境等软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看到,在北京的自贸区方案里,着重强调的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环境。除了相关技术本身的优化和应用,更多表述涉及“规则”“标准”“体系”等。换言之,在自贸区内鼓励数字经济发展,靠的是优化环境、完善制度。

    这类软性建设有助于引导数字经济有序发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依托数字技术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可以有效激活经济新动能,与此同时,新业态、新模式也对监管提出了新要求——一些领域标准亟待厘清,一些新型资产如何安全、合理、高效利用有待明晰。

    事实上,《方案》体现出了这一变化。例如,北京的自贸区方案中提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探索符合国情的数字贸易发展规则,加强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从过去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签名的应用为时已久,但却长期存在着标准统一难、法律效力不清的问题。尽管随着合同法、电子签名法、诉讼法等的多次修订,电子签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仍有一些金融机构反映,电子签名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认证争议。可以预期,随着“非接触式”跨境金融业务的不断推广,相关规则将得以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应用场景的要求。

    此外,强化软性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为民资民智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环境。浙江的自贸区扩区方案强调,要“积极推动杭州城西科技创新大走廊、宁波甬江科技创新大走廊与自贸试验区改革联动”“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研发机构建设”“加大对国内外顶尖云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这一系列表述都体现了对民资民智的重视和鼓励。而上述更加明晰的标准和规则,也让民资民智能够更好地投入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各地一直追求通过自贸区进行制度探索和环境优化,通过打造“制度高地”来激活市场、鼓励创新,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无限潜能所在。唯有把自贸区的“软建设”做实,才有望收获真正的“硬果实”。

    关键词:

    上一篇:2020财年净利润增长42.7% 澳洲成峰高教实现连续15年盈利    下一篇:【独家】蔡国华案再生波澜:推迟宣判后将再次开庭,恒丰银行两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