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讯网
  • 主页 > 基金 > 正文

    广东惠州通报“固体饮料”事件调查 婴幼儿辅食高毛利下存隐忧

    2020-08-15 16:01:10  |  来源:  |  编辑:  |  

    标准不一、滞后 婴幼儿辅食高毛利下的隐忧

    本报记者/孙吉正/北京报道

    随着婴幼儿奶粉的市场秩序逐步得到规范,婴幼儿类辅食开始成为投机取巧者新的目标。

    8月8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关于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个别医生涉“固体饮料”有关情况通报。通报称,经调查,确实存在涉事医生陈某向对普通奶粉有过敏症状的婴幼儿推荐服用“特益优长肽蛋白固体饮料”,现已免职。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到,随着婴幼儿奶粉品牌开始实行全渠道运营,婴幼儿奶粉的渠道利润变得较为透明,无论是分销商还是终端商很难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婴幼儿辅食开始成为母婴渠道新的获利点。

    “现在婴幼儿奶粉产品开始出现同质化的趋势,大部分品牌已经展开价格战,对产品价格管控非常严格。母婴店在失去此前的高利润后开始将目光转向婴幼儿辅食,此前发生的固体饮料事件就说明了在高利润的情况下,有人在铤而走险诱导消费者,也说明这个市场未来还需要政策和相关部门的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说。

    婴幼儿辅食市场乱象

    从婴幼儿奶粉的行业标准来看,一款奶粉在渠道的平均毛利约在40%~60%,但行业人士估计,如果按照奶粉价格出售辅食,其利润约是奶粉的两到三倍。

    “不单单是不法商贩,部分母婴店也开始将一些相关辅食产品作为主要的盈利点进行拓展。”朱丹蓬说,“婴幼儿辅食就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此前发生在湖南的大头娃娃事件也说明了母婴店极力推荐固体饮料就是因为其利润远大于奶粉。”

    婴幼儿奶粉的进入门槛提高后,很多代工厂只能转而生产其他类型的奶粉,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婴幼儿辅食产品。在湖南的大头娃娃事件中,生产辅食的厂家法人代表被曝曾在多家奶粉企业任职,且经营婴幼儿行业多年。很多生产辅食的企业和厂家,实际上就是之前贴牌奶粉的经营者,虽然无法继续经营贴牌奶粉,但摇身一变,又成为婴幼儿辅食的渠道商。

    记者在1688等相关招商网站上,看到了大量关于代工婴幼儿辅食的招商信息,产业包括了固体饮料、营养素补充片等,可以提供特殊膳食贴牌生产、原料采购、产品配方设计、包材生产等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华南某二线城市,母婴店六成营收来自婴幼儿奶粉,三成营收来自婴幼儿辅食,一成为纸尿裤等婴幼儿用品、服装等。按照朱丹蓬的说法,在几年前,婴幼儿辅食在母婴店的营收占比是非常少的,甚至很多店主对辅食的概念都知之甚少,但近年来,母婴店中辅食所占比例已经明显上升,已经成为除了奶粉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朱丹蓬的说法,目前母婴店在售卖奶粉的同时,还向消费者推荐和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辅食作为利润空间最大的品类之一,是母婴店重点推荐的品类。

    根据中国报告网数据,2019年婴幼儿辅食行业以谷类辅助食品为主,占比超50%;其次为辅零食,占比为25%左右;然后是佐餐辅食和营养补充品辅食,占比均为10%。自2012年来,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增幅涨势渐缓。2019年市场规模达404亿元,同比增长13.17%。

    “辅食类产品,在未来将会占据母婴渠道更多的比例,主要还是利益所驱使。”朱丹蓬说,“目前来看,婴幼儿辅食屡屡出现问题,主要还是监管部门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之下,三四线城市母婴店的监管就成了重中之重。”

    “辅食”添加标准不一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版《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指出,婴幼儿的辅食可以分为7大类,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建议以辅食补充各类婴幼儿所需的营养物质。

    近期,全国各地监管部门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及部分高风险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其中辅食类产品包括了儿童饼干、婴幼儿辅食营养包、果泥、儿童米粉等相关产品。

    记者在北京某母婴店了解到,目前很多果泥类产品以及营养补偿片都是店员极力推荐的。对于这些产品,店员表示,目前从婴儿与家长反映来看,果泥、水果味米粉等甜味产品较受消费者欢迎。当记者提出产品是否添加糖分时,店员表示并不清楚哪些产品添加糖分,哪些没有添加。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有的水果泥等产品带有“婴幼儿、儿童食品”的字样,但在产品生产上仍旧执行的是普通食品标准,仅有营养包含片等产品执行的是特殊膳食标准。

    根据公开资料,世卫组织不建议婴幼儿摄入过多的糖分。2019年,世卫组织发布关于婴儿食品的报告,建议禁止在婴幼儿辅食中添加游离糖等成分。

    同时,美国儿科协会发布了关于婴幼儿果汁摄入的建议和指导,认为果汁只适用于幼儿和大龄的儿童,建议一岁以内的婴儿不添加果汁(特殊情况除外)。研究表明,宝宝天生就对甜味有着特殊的“嗜好”,甜味剂虽然几乎没有能量,不影响宝宝体重和牙齿健康,但是它会给宝宝大脑传递“信号”,让宝宝对甜味的印象和喜爱程度加深,久而久之,长大后就会形成对甜味食物的依赖。

    根据外媒报道,2017年,亨氏旗下的婴幼儿果蔬条零食系列产品曾因含糖量过高被控涉嫌误导性宣传。该产品包装上标称“99%为水果或蔬菜”,看起来非常健康,但实际上,这款系列产品中糖的含量极高,平均每100克含糖量达到68.7克,应该被列为“甜点”。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有关婴幼儿辅食的国家标准中,只有谷类辅食有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规定,罐装辅食并没有规定。谷类辅食的规定添加量不得超过1.8g/100kJ,约28.8g/100g。

    上述行业人士认为,目前婴幼儿辅食发展迅速,但行业的标准却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例如要求终端严格区分婴幼儿辅食与奶粉的区别,规范婴幼儿辅食的添加成分,都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和制定。

    “第一口”的隐患

    2020年5月,有网友反映,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个别医生(陈某,男,40岁,该院儿保科主任)将“固体饮料”宝适宝乐爱+推荐给消费者购买,让过敏的患儿喝固体饮料代替奶粉。

    惠州市惠城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事件发生后,惠城区迅速组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卫生健康局等部门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涉事医生、涉事母婴店以及涉事产品展开调查处理。经调查组调查,确实存在涉事医生陈某向对普通奶粉有过敏症状的婴幼儿推荐服用“特益优长肽蛋白固体饮料”(商品名:宝适宝乐爱+)的行为。经市场监管部门调查,该产品是合格产品,售卖该产品的“爱婴计划”母婴店相关证照齐全,已暂停销售上述产品。

    实际上,此前出现的各类固体饮料引起的食安事件,其产品在本质上并无任何问题,而是商家将固定饮料混淆成奶粉,欺骗消费者。从消费角度看,一二线城市消费者选择辅食更理智,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科学喂养观念模糊,更需要门店主动推荐零辅食。

    商家为何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要将明明为辅食的固体饮料混淆为奶粉推荐给消费者呢?所有的原因还是归根到利益所在。“目前,随着奶粉新政的实施,绝大部分贴牌奶粉从市场退出,存下来的均是有自有工厂的中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对渠道管理非常严格,使得无论是渠道还是终端的价格都非常透明。”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说,“之前母婴店老板、奶粉渠道商买断小品牌奶粉,高价出售的暴利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客观来说,新政的实施符合和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但对很多母婴店和渠道商来说,却失去了很大的利润来源。”

    上文中惠州市通报的事件,是典型的“第一口奶”灰色营销,是属于医务渠道行贿。这些行贿事件,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并不是企业,而是奶粉的渠道商和推广商,对于他们而言,其违法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收益却是巨大的。

    “一方面是利润的透明化,使得经销商不值得在通过行贿方式进入医院渠道,另一方面这类事件的负面影响远比所获得的利润要大,所以企业也对这类事件非常忌讳。”中北蓝海营销策划经理王子恒说,但前者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因而在奶粉无法获得利润之时,很多经销商就将目光转向了固体饮料,也就是婴幼儿辅食,冒充婴幼儿奶粉,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差价。

    关键词:

    上一篇:午市前瞻:腾讯续受压 港股料24200至25800点间波动    下一篇:华阳变速大客户依赖症难破:七成收入来自潍柴控股